澳大利亞加入亞足聯是當時大環境下雙方一拍即合的產物.
要介紹澳大利亞"入亞"的起因, 首先必須瞭解幾個背景:
世界杯決賽圈32個名額,亞洲區4.5個名額,這個格局已經維持瞭有小20年左右,但實際歷史上圍繞決賽圈名額和各大洲之間的分配抵制卡塔爾世界杯,是有一番非常復雜且激烈的利益爭鬥的:
從上圖可以看到,直到1970年世界杯之前,整個非洲甚至連一個獨立的晉級決賽圈的名額都沒有, 而大洋洲和亞洲區從1966年開始一直共享名額.
雖然這是當時亞非拉足球比較低的競技水平和世界杯隻有16個決賽圈名額共同造成的結果, 但是非洲代表一直非常不滿,於是釀成瞭歷史上非洲球隊集體抵制且退出1966世界杯預選賽的事件.
很明顯抵制卡塔爾世界杯, 雖然亞非拉水平不行, 但人多勢眾聲勢比較浩大; 歐洲南美水平高,但畢竟雙拳難敵四手. 在決賽圈名額極為有限, 各大洲足球水平又在快速覺醒和進步, 世界杯如果要名副其實, 隻有擴軍分蛋糕一條路.
1982年世界杯從16支球隊的規模擴軍到24支球隊; 其中亞洲和大洋洲共享2個名額; 從1986年開始,大洋洲拿到從歐洲/南美析出的0.5個名額,也就是要通過洲際附加賽來決定是否有資格參加預選賽.
這就導致一個後果, 大洋洲很難通過洲際附加賽pk掉其他大洲選手, 拿到晉級世界杯的名額,從1986年到2002年這段時間裡, 長期缺席世界杯決賽圈.
而亞洲呢?實際並沒有好到哪裡去,雖然自從1986年開始穩定能拿到2個晉級名額,但一直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從1938年第一次晉級決賽圈, 到2002年韓日世界杯以前, 隻有兩次殺入淘汰賽的記錄, 比起大洋洲也就是魚腩中戰鬥機的水平.
而亞洲球隊雖然4支齊聚世界杯, 但是無奈因為水平實在過於低下, 小組賽全部淘汰出局, 除伊朗以外甚至一勝難求.
之前提到過,世界杯決賽圈的參賽名額是要通過競技水平和統戰成本綜合分配的,亞洲球隊如此拙劣的表現, 其他大洲覬覦亞洲的3.5個名額,是意料之中的.
在其他大洲削減亞洲名額的聲音下, FIFA給出意見是: 日韓拿到2個自動晉級名額, 但日/韓二者其一必須占據大洲原有的一個名額, 也就變成瞭(3.5-1)+1+1=4.5個名額這個方案
不僅如此,0.5個名額的洲際附加賽被分配對陣歐洲第十三, 考慮到亞歐足球之間巨大差距, 相當於變相把名額又削減掉半個.
所以到最後,亞洲共有4支球隊參加02世界杯, 東道主參賽的福利被最大程度的給削減掉瞭.
而且02世界杯, 雖然日韓打出瞭好成績, 但國足和沙特表現可謂非常拙劣,其他大洲代表削減亞洲區名額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息.
那邊大洋洲呢? 澳大利亞在附加賽輸給瞭烏拉圭抵制卡塔爾世界杯,再次無緣世界杯.
在上面兩個背景下, 澳大利亞和亞足聯各取所需, 牽手走到一起就可以理解瞭:
以澳洲的實力, 擠掉一支亞洲土著, 參加決賽圈幾乎是板上釘釘的, 而且事實證明澳大利亞自從入亞後, 從未缺席過世界杯
而亞洲區也得以通過這種方式, 不但保住瞭4.5個名額, 提升瞭自己的大洲競爭力, 在國際足聯大會上講話也就多瞭一份底氣.